返回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5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多亏太上皇带着他们迅速平了天下,才当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

    赵振文一家抢到了十好几个小馒头,就着清水一人吃了一个。

    眼下是夏天,这死面馒头倒也不算太硬,只是略微带点马毛、汗水的怪味儿。

    但对很多天都没正经吃上米面的赵家人来讲,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了。

    至少吃完后,一家五口精气神都恢复了些许。

    赵振文又看了眼那队骑士离去的方向,想起为首骑士说的话,当即做出了决定。

    “我们不去高密了,去胶西!”

    赵陈氏惊讶道:“胶西可比高密更远一些啊。”

    赵振文道:“那些骑士不仅是我们的恩人,也是善人,他们既说胶西有人施粥,一定是真的。”

    “若去高密,无人施粥赈济,我们也不可能进得了城,还是死路一条。只有去胶西,才有活路!”

    赵振文做了决定,就带着一家人往胶西而去。

    饥民中有类似想法的不少,便结伴而行,增加彼此的安全感,避免被小股贼匪劫道。

    虽然他们这些人什么都没有,但那一身骨肉也会被豺狼***觊觎。

    赵振文等饥民都来自青州诸城,如今已在莱州境内,其实离高密、胶西都不算太远。

    有了骑士给的死面馒头,一路上再找些草根、树皮之类的搭配充饥,两日后,一群人终于是到了胶西城外。

    赵振文凭借秀才身份,找了几个稍有见识的流民一番打听,便弄清楚了胶西这边的情况。

    大楚于莱州府东南部至胶州,下辖胶州、即墨、胶西三县,另有浮山、灵山两卫。

    胶西县城便在胶州湾西岸,是个滨海小县城。

    其城周长不过八里,墙高不足两丈。

    山东大旱,莱州自然也有旱情,只不过较青州情况轻一些,但胶州却属于莱州府旱情较重之地。

    胶西作为滨海小城,相当部分百姓都是渔民,或以海货为生,受到旱情影响倒没那么严重。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流民、饥民饥民要比流民更严重。

    胶西县令晏庆贪婪而无能,县内有流民诞生,不仅不设法赈济、救助,反而在县内增设关卡,提高过税,尤其是城门税。

    据城内传出的消息说,晏庆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流民、饥民涌入城中。

    因此过去这段时间,胶西城外聚集了数千流民、饥民。

    胶西城内大户只有三家愿意施粥赈济,却都是隔好几日一放粥,而且每次放的都不多。

    这已经算是善举。

    更多大户不仅一毛不拔,反而趁机在城外以天价售粮,或以远低于正常人市的价格搜罗俊俏的男孩、女孩以及年轻男女,准备卖到南方去,赚取人口买卖的暴利。

    这些聚集到胶西城外的灾民,要么妻离子散,要么活活饿死,景况凄惨无比。

    但在三日前,这里却来了名叫刘升的大善人,据说是海商出身。

    他来到胶西后,见城外尽是饥民,便派人进城买粮食赈济。

    城内粮价虽然也比往常贵了近十倍,可相较于城外好几十倍的天价,却仍算便宜了。

    这位刘大善人在入城的头一天,在城内几家粮商以及各家储粮大户尚没注意的情况下,派人一口气买了上千石粮食。

    然后就开始在胶西东、西、南三座城门外放粥赈济。

    不像那三家大户每隔几日放一次粥,每次只放一个时辰。

    刘

    大善人每日放粥两次,只要是在他那儿登记了的灾民,每次必然能领到一碗粥喝。

    赵振文了解到这些,不仅暗自惊讶,心想:这胶西城外如今怕不是有五千人,哪怕每日每人两碗清粥,一天也得消耗不少粮食。

    这位刘老爷却已经连续赈济了三四天,可真是个大善人啊。(本章完)喜欢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请大家收藏:

第575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