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九弦修士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情绪。



    nbsp而在这些的情绪中,“快乐与痛苦”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种。



    nbsp“喜欢”与“厌恶”,本身就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因为带来快乐的东西总让人亲近、表示亲昵或喜爱;与之相反,带来痛苦的东西总让人逃避、表示远离或厌烦。



    nbsp这表明,“喜欢”与“厌恶”实乃一种带有标的或指向的“快乐”或“痛苦”的形式。



    nbsp“快乐”常常与“悲伤”、“悲哀”或“哀伤”相联系,而所谓后者实际上是一种持久的、难以摆脱的“痛苦”,甚至可能导致精神抑郁、饮食缺乏和身体消瘦等症状。



    nbsp——



    nbsp“愤怒”是一种因为自己喜欢并且期望得到的东西之被无谓的剥夺而带来的、公开的情绪性反应。



    nbsp当这种情绪性反应不是那么公开时,它就是不满。



    nbsp如果在面对不满而又无可奈何时,就会选择“无奈”或“默默承受”。



    nbsp鉴于“愤怒”意味着自己喜欢并且期望得到的东西之被无谓的剥夺,那么相反的情形就是自己喜欢并且不期望得到的东西却之被突然之间的给予。



    nbsp而这就是“惊喜”。



    nbsp所以,“愤怒”的对立面,首先就是“惊喜”。



    nbsp当然,其对立面也可能“心平气和”,因为“愤怒”意味着自己喜欢并且期望得到的东西之被无谓的剥夺,而如果对方进行了解释,这种剥夺不是没有理由的,是因为对方过于强势、自己过于弱小或基于某些其他的规则或理由应当采取的,那么自己就不得不接受。



    nbsp——



    nbsp以上涉及到“惊喜”,其实“惊喜”只是“惊异”的一种情绪性表达。



    nbsp所谓“惊异”,就是没有期望发生的东西而发生了。



    nbsp如果是好的东西发生,那就是“惊喜”;反之,则会是“惊恐”或“惊惧”。



    nbsp因此,所谓“惊惧”,就是没有期望发生的不好的东西之发生而引起的情绪性反应。



    nbsp至于说到“恐惧”,那则是面对一种可能引起极大痛苦却难以抵抗的事物或其姿态时而引起的情绪性反应。



    nbsp这一反应经常伴随着毛发直竖、汗毛直立、心跳加速、冷汗涔涔、转身欲逃等情形。



    nbsp而当痛苦不是那么大,“恐惧”程度就会下降,此即所谓的“害怕”。



    nbsp——



    nbsp杜布认为,有的人以为“恐惧”的反面是“无知”,这实际上大错特错。



    nbsp这是因为“无知”意味着不知晓。



    nbsp而不知晓的东西之发生,意味着“惊异”。



    nbsp在这样的情形下,“无知”可能既带来诸如“惊惧”的恐惧,亦可能带来“惊喜”这一突如其来的快乐。



    nbsp所以,更准确地来讲,“恐惧”的反面是“无能”。



    nbsp因为“恐惧”是面对一种可能引起极大痛苦却难以抵抗的事物或其姿态时而引起的,所以当能够抵抗时,“恐惧”就可能转变为好奇心,然后再将之加以克服或解决。



    nbsp——



    nbsp一只蚊子会害怕蜻蜓的捕食,而它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一方面对方的捕食会带来丧命之类的极大痛苦,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很无能为力。



    nbsp相反,当一只蚊子强大能看起来能吸食蜻蜓的血液的时候,那么看起来就轮到后者逃之夭夭了。



    nbsp亦有故事说过,一只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的老虎,可能会对驴子感到害怕。



    nbsp这一方面是因为考虑担心驴子这一庞然大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丧命之类的极大痛苦,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很可能对此无能为力。



    nbsp但情形很快就发生了改变,因为驴子并不会伤害老虎,所以老虎就失去了恐惧之心,生起了好奇之心,再然后它就将驴子捕食掉了。



    nbsp当然,如果驴子突然变成了一只比老虎更为强大的肉食性动物,这只考虑肯定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然后一路逃之夭夭。



    nbsp所以这里的“确定”与否、“已知”与否,对于“恐惧”而言,根本上没有意义。



    nbsp——



    nbsp“恐惧”与“无能”,“惊异”与“平常”,“愤怒”与“惊喜”,“喜欢”与“厌恶”,以及“快乐”与“痛苦”,都是“苦乐之道”。



    nbsp对于这些苦乐,人类会通过表情和肢体等动作来展示,可以通过口头的或文字的东西来表达。



    nbsp这些表达,都属于“言语之道”。



    nbsp而言语之道,就如杜布在识别各类灵植、灵虫、灵兽等的过程中所探究的那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如蜜蜂的舞蹈,蝴蝶的嗅觉,鸟兽的奔跑、跳跃与叫唤,如此等等。



    nbsp只要不是被豢养,那么这样的言语会在物群中形成有效的沟通。



    nbsp而当被豢养后,一类物群往往不能理解或不想理解另一类物群的表达方式,从而造成对方言语表达方式的失效。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