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章 技术壁垒,初显价值[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大山拒绝外借曲辕犁的消息,像一阵夹着冰雹的冷风,刮过那些心存侥幸的村民心头。

    nbsp失望之余,更多的是不服气和暗暗的较劲。

    nbsp“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nbsp“不就是几根木头拼的吗?”

    nbsp“他张大山能做出来,咱们凭啥不能?”

    nbsp“看着也不难,咱们照着样子做一个不就完了?”

    nbsp一些自诩手巧,或者家里有几件简陋木工工具的村民,心里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

    nbsp其中,被当众下了面子的孙二,心思最为活络。

    nbsp他偷偷摸摸跑到张大山家地头附近,躲在树后或者土坎下,贼头贼脑地观察了好几次。

    nbsp把那曲辕犁的大致形状、几个关键部件的位置,都暗暗记在了心里。

    nbsp然后,他便回家翻箱倒柜,找出几根歪歪扭扭的旧木料,和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柴刀,叮叮当当地鼓捣起来。

    nbsp不止孙二,村里还有好几户人家,也都抱着类似的想法,开始了秘密的仿制工作。

    nbsp他们凭着记忆和想象,砍木头,削部件,试图复制出那把神奇的“怪犁”。

    nbsp然而,事情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nbsp曲辕犁的精髓,并不仅仅在于那个弯曲的犁辕。

    nbsp更在于各个部件之间精密的尺寸、角度和连接方式。

    nbsp这些细节,是远远看几眼根本无法掌握的。

    nbsp孙二找来的木料要么太软,要么不够弯。

    nbsp他想当然地用斧头硬砍出一个弧度,结果破坏了木材本身的纹理和韧性。

    nbsp卯榫结构更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只能胡乱地凿了几个槽,用木钉硬塞进去,连接处松松垮垮,晃晃悠悠。

    nbsp至于最关键的犁头,他更是没办法。

    nbsp只能找了块废弃的铁片,拿到村里那个勉强能打打钉子的小铁匠那里,胡乱敲打了几下,形状似是而非,更别提什么锋利度和耐用性了。

    nbsp其他人遇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

    nbsp有的做出来的犁辕太重,牛拉不动。

    nbsp有的犁壁角度不对,翻不起土来。

    nbsp有的连接不牢固,下地没走几步就散架了。

    nbsp几天下来,村西头附近,时不时就能听到仿制失败后的咒骂声和摔东西的响动。

    nbsp“他娘的,这破玩意儿看着容易,做起来咋这么费劲?”

    nbsp“这木头怎么削都不对劲。”

    nbsp“这铁片也太软了,碰下石头就卷边。”

    nbsp“肯定是张大山那小子藏私了,没让咱们看真切。”

    nbsp最终,所有的仿制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nbsp那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犁”,要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废品,要么效果甚至还不如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直辕犁。

    nbsp村民们终于无奈地认识到。

    nbsp张大山家那把犁,看着简单,里面却大有门道。

    nbsp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模仿出来的。

    nbsp这其中,存在着一道他们无法跨越的鸿沟——技术的壁垒。

    nbsp张大山对于村里这些仿制的举动,自然是心知肚明。

    nbsp他每天去地里干活,都能看到那些或躲闪或尴尬的目光。

    nbsp偶尔还能听到几句关于仿制失败的抱怨。

    nbsp对此,他只是在心里冷笑。

    nbsp《天工开物》里的智慧,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偷师学去的?

    nbsp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nbsp没有系统的知识,没有精确的计算,没有合格的工具和材料,光靠模仿外形,不过是徒劳无功。

    nbsp但他并没有去嘲笑那些失败者。

    nbsp也没有主动去炫耀自己的技术。

    nbsp他只是默默地,继续用他的曲辕犁,耕耘着自家的土地。

    nbsp用实实在在的效果,无声地证明着知识的价值。

    nbsp而这种价值,很快就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出来。

    nbsp这天,就在张大山快要收工的时候。

    nbsp那个上次来求借犁被拒的邻居张河,再次找了过来。

    nbsp这一次,他的神态比上次更加谦卑,也更加急切。

    nbsp他手里提着一个不大的篮子,里面似乎放着几个鸡蛋和一小块风干的兽肉。

    nbsp“大……大山哥。”

第54章 技术壁垒,初显价值[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