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章 骍角之光:不问出身的人才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nbsp鲁哀公七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祭祀场地上,一匹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牛犊正不安地刨着蹄子。负责祭祀的官员皱着眉头打量它,又瞥了一眼不远处那匹毛色杂乱的犁牛nbsp——nbsp这匹良种牛犊,竟是那匹拉犁的普通母牛所生。站在人群中的仲弓握紧了拳头,夫子前日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nbsp一、牛犊的血统与祭祀的规矩

    nbsp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祭祀用牛的记载。商王祭祀时,对牛的毛色、品种、年龄都有严格规定,只有nbsp“纯色、无杂毛、牛角端正”nbsp的牛才能用于祭祀山川神灵,而拉犁的耕牛及其后代,即便符合条件,也被排除在外。这种nbsp“以出身定贵贱”nbsp的规矩,在西周时期被写入《周礼?春官?大司乐》:“凡祭祀,用骍牲,必纯色,其系世不杂。”

    nbsp春秋时期,这种规矩依然盛行。鲁国的《祀典》明确规定:“犁牛之子,虽骍角,不得入太庙。”nbsp这里的nbsp“犁牛”,不仅指拉犁的牛,更象征着出身低微的人;“骍且角”nbsp则代表着优秀的品质和才能。在山东博物馆藏的战国铜器nbsp“子仲姜盘”nbsp上,刻有一幅nbsp“祭祀选牛”nbsp图:一位官员正指着一匹犁牛之子摇头,而那匹牛犊的毛色纯赤、犄角端正,与旁边被选中的牛犊别无二致。

    nbsp孔子为何要打破这种规矩?这与他nbsp“有教无类”nbsp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在《论语?先进》中,他的弟子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也有贫士如颜回、子路,甚至还有商人子贡。这种打破阶层壁垒的做法,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就像要用犁牛之子祭祀一样,挑战着固有的等级秩序。

    nbsp二、仲弓的出身与孔子的赏识

    nbsp仲弓,即冉雍,是孔子弟子中以nbsp“德行”nbsp着称的人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弓父,贱人。”nbsp这里的nbsp“贱人”,指的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可能是农夫或工匠。在河南偃师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nbsp“仲弓问学”nbsp图:仲弓穿着粗布衣服,站在孔子面前,神情恭敬,而旁边的其他弟子多穿着锦缎长袍,形成鲜明对比。

    nbsp孔子却对仲弓十分赏识,曾说:“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思是仲弓有能力担任一方长官,这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是对出身低微者的极高评价。在山东邹城的孟庙中,有一块元代石碑,刻着nbsp“仲弓治政”nbsp的故事:仲弓在季氏家做家臣时,推行nbsp“举贤才、平赋税”nbsp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而那些出身贵族的家臣却因循守旧,政绩远不如他。

    nbsp孔子用nbsp“犁牛之子”nbsp比喻仲弓,既是对他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nbsp“唯出身论”nbsp的批判。在《孔子家语?辨政》中,记载了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季康子问孔子,为何重用仲弓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孔子回答:“夫取人以行,不以言;用人以才,不以势。”nbsp这种nbsp“重才能、轻出身”nbsp的观点,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nbsp三、历史上的nbsp“犁牛之子”

    nbsp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nbsp“犁牛之子”nbsp式的人物,他们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商朝的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隶,因厨艺精湛被商汤发现,后来辅佐商汤灭夏建商,成为一代贤相。《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nbsp战国时期的苏秦,出身农家,曾因游说诸侯失败而被家人嘲笑。但他没有放弃,头悬梁、锥刺股,最终佩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自述:“臣,东周之鄙人也,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担囊,南至秦。”

    nbsp汉代的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后来凭借战功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为侯家骑,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nbsp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印证了孔子nbsp“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nbsp的观点。他们就像那些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尽管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nbsp四、“用”nbsp与nbsp“舍”nbsp的权力博弈

    nbsp在春秋时期,“用”nbsp与nbsp“舍”nbsp的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他们往往根据出身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而忽视其才能。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权力。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由出身决定,而应由其品质和才能决定,即便是山川神灵,也不会拒绝优秀的人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了一个nbsp“晏子论士”nbsp的故事:齐景公想重用出身贵族的公孙灶,晏子却推荐了出身低微的穰苴。齐景公说:“穰苴出身微贱,如何能担当大任?”nbsp晏子回答:“夫贤不肖,在德不在位;在能不在禄。穰苴虽贱,有大才,可退敌国,安社稷,为何不用?”nbsp齐景公最终采纳了晏子的建议,穰苴果然大败晋军。

    nbsp这种nbsp“用贤不用贵”nbsp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提出nbsp“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让出身低微的人有了上升的通道。在陕西咸阳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明确规定:“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虽有贱民,有此五善,亦当举用。”

    nbsp五、毛色与才能的隐喻

    nbsp“骍且角”nbsp不仅是对牛的外在描述,更是对人才内在品质的隐喻nbsp指毛色纯赤,象征着纯正的品德;“角”nbsp指犄角端正,象征着出众的才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比出身更重要。

    nbsp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价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nbsp子贡是商人出身,在当时被视为nbsp“贱业”,但孔子却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在山东曲阜孔庙的nbsp“圣迹图”nbsp中,有一幅nbsp“子贡辩难”nbsp图:子贡正在与卫国大夫辩论,言辞犀利、逻辑清晰,周围的人无不赞叹,而他的商人身份早已被人们淡忘。

    nbsp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nbsp这种观点与孔子的人才观不谋而合。王充本人出身nbsp“细族孤门”,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写出了《论衡》这部批判谶纬迷信的巨着,成为东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

    nbsp六、祭祀传统中的人才观念演变

    nbsp从商周时期的nbsp“以出身定祭祀用牛”,到春秋时期孔子nbsp“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祭祀传统中的人才观念发生了重大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nbsp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打破了出身的限制。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nbsp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许多出身低微的人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朝廷重臣,如狄仁杰、张九龄等。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许多记载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成名的故事,其中一块墓志写道:“吾本农家子,少力学,举进士,官至御史大夫,皆赖圣朝科举之制。”

    nbsp宋代的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说:“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nbsp欧阳修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是否能成就不朽的事业,这与孔子的人才观一脉相承。

    nbsp七、“山川其舍诸”nbsp的深层含义

    nbsp“山川其舍诸”nbsp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山川神灵象征着一种超越人为的公正力量,孔子认为,即便是人为地忽视优秀的人才,这种公正的力量也不会舍弃他们。这反映了孔子对人才价值的坚定信念。

    nbsp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nbsp这句话,与nbsp“山川其舍诸”nbsp有着相似的内涵。君子就像那匹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只要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nbsp明代的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夫才生于情,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情之于才,犹火之有光,火无精光,则不能照物;情无真挚,则不能育才。”nbsp王阳明强调,才能源于真挚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出身。他本人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并非得益于出身,而是源于他对儒学的深刻理解和不断实践。

    nbsp八、现实中的nbsp“犁牛之子”

    nbsp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nbsp“犁牛之子”nbsp式的人物,他们出身低微,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nbsp企业家马云,早年曾是一名英语教师,出身普通家庭。他创立阿里巴巴时,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但他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

    nbsp科学家屠呦呦,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医家庭。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nbsp这些现实中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孔子nbsp“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nbsp的人才观的正确性。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只要拥有优秀的品质和才能,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九、打破出身壁垒的社会意义

    nbsp打破出身壁垒,实现nbsp“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nbsp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是打破出身壁垒的重要途径。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出身如何,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如芬兰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体系之一,在芬兰,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nbsp除了教育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平的就业制度也是打破出身壁垒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通过建立公平的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

    nbsp十、“唯才是举”nbsp的历史实践

    nbsp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都践行了nbsp“唯才是举”nbsp的人才观,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nbsp三国时期的曹操,颁布了nbsp“求贤令”,明确提出nbsp“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他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出身限制,招揽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郭嘉、程昱等,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却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nbsp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曾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nbsp他重用了许多出身寒门的人,如魏徵、马周等,这些人成为了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nbsp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出身低微者的不易。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途。同时,他还规定nbsp“凡官员有才能者,不问出身,皆可提拔重用”,许多出身低微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了朝廷重臣。

    nbsp这些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唯才是举”nbsp是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可以打破出身的限制,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nbsp十一、出身与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nbsp虽然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出身和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出身低微的人,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社会关系简单等。但这些困难和挑战也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让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

    nbsp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nbsp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困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许多出身低微的人,正是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nbsp当然,出身优越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系,这些优势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如果他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而是依靠出身和家庭背景,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nbsp十二、现代社会中的nbsp“犁牛之子”nbsp现象

    nbsp在现代社会,“犁牛之子”nbsp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出身低微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nbsp在体育界,许多优秀的运动员都出身贫寒。如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成为了nbspNBAnbsp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足球巨星里奥?梅西,出身于阿根廷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足球梦想,最终成为了世界足坛的超级巨星。

    nbsp在文艺界,也有许多出身低微的艺术家。如作家莫言,出身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体验,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优秀作品,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演员王宝强,出身于河北邢台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从一个群众演员成长为中国着名的演员。

    nbsp这些现代社会中的nbsp“犁牛之子”,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nbsp“出身不能决定命运,才能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nbsp十三、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与挑战

    nbsp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nbsp在一些企业和单位,仍然存在着nbsp“任人唯亲”“论资排辈”nbsp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歧视等问题也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bsp“犁牛之子”nbsp的成长和发展。

    nbsp为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需要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需要加强对企业和单位人才选拔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杜绝nbsp“任人唯亲”“论资排辈”nbsp等现象的发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十四、“骍角”nbsp精神的当代价值

    nbsp“骍角”nbsp精神,即不自卑、不气馁、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价值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

第129章 骍角之光:不问出身的人才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