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nbsp孔子站在泰山之巅,北望齐国的沃野千里,南眺鲁国的礼乐井然,长叹一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nbsp这句看似简单的论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理想秩序的大门。齐国的务实进取与鲁国的礼乐传统,在变革的浪潮中相互映照,最终指向nbsp“道”nbsp的终极追求nbsp——nbsp那是一种礼乐和谐、德治盛行、民生安乐的理想之境。两千多年来,这句箴言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历代治国者与思想者在变革中探索通往nbsp“道”nbsp的路径。

    nbsp一、齐与鲁:两种文明基因的分野

    nbsp要理解孔子的论断,必先洞悉齐、鲁两国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太公于齐,封周公旦于鲁,这一分封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两种治国理念的播种。

    nbsp齐国地处海滨,盐碱地多,姜太公因地制宜,提出nbsp“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nbsp的治国方略。他没有强行推行周礼,而是尊重当地东夷文化的习俗,简化繁琐的礼仪。当地东夷人有nbsp“以人殉葬”nbsp的旧俗,姜太公不直接禁止,而是规定nbsp“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看似认可,实则通过限制数量逐步淡化,最终废除这一陋习。他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渔业盐业,在临淄设立nbsp“鱼盐市”,允许商人自由交易,甚至减免关税,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经商。这种务实灵活的政策,让齐国在短时间内nbsp“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nbsp齐桓公时期,管仲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他推行nbsp“相地而衰征”nbsp的税制改革,根据土地肥力不同征收不同赋税,“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惑”;实行nbsp“官山海”nbsp的盐铁专卖政策,由国家控制盐铁生产销售,既增加财政收入,又平抑物价。为了吸引人才,管仲在临淄设立nbsp“客舍”,为外来人才提供食宿,“诸侯之客,垂橐而入,载而归”。齐国的都城临淄,成为当时天下最繁华的都市,《战国策》记载其nbsp“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商业的繁荣与开放的风气,构成了齐国文明的底色。

    nbsp鲁国则截然不同。周公旦是周礼的制定者,其子伯禽代封于鲁后,“变其俗,革其礼”,强行推行周礼,“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问为何如此迟缓,伯禽答:“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nbsp他下令废除当地的nbsp“火葬”nbsp习俗,推行nbsp“土葬”;禁止nbsp“男女混坐”,规定nbsp“男女授受不亲”。为了推行周礼,伯禽在曲阜建立宏伟的宗庙,“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欲观周道,故之鲁”,使鲁国成为礼乐文化的重镇。

    nbsp相传孔子入太庙nbsp“每事问”,可见鲁国宗庙礼仪的完备。太庙祭祀时,有nbsp“九献之礼”,从迎神、献祭到送神,程序繁琐却井然有序,乐官演奏《大韶》《大夏》等古乐,舞者手持羽龠,步伐整齐。季札观乐于鲁,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nbsp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nbsp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nbsp叹为观止,称nbsp“周礼尽在鲁矣”。鲁国的礼乐传统深入骨髓,从士大夫到平民,皆以遵循周礼为美德,这种文化基因使鲁国在春秋乱世中成为礼乐的nbsp“活化石”。

    nbsp两国的差异在政治实践中尤为明显。齐国多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如管仲相齐,虽注重道德教化,却更强调nbsp“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物质基础置于首位。他在国中设立nbsp“女闾”(官方妓院),既增加税收,又吸引人才,虽遭后世诟病,却体现了其功利务实的特点。鲁国则以道德理想主义为核心,孔子周游列国不被重用后,返鲁删订《春秋》,主张nbsp“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礼乐教化视为治国根本。季孙氏用nbsp“八佾舞于庭”,孔子怒斥nbsp“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其对礼乐的坚守。

    nbsp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才选拔上。齐国nbsp“举贤而上功”,不问出身,如管仲出身贫贱,曾射齐桓公中钩,却被齐桓公拜为相;宁戚是喂牛的平民,因一曲《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nbsp被重用为大夫。鲁国则nbsp“尊尊而亲亲”,注重血缘宗法,大夫多为公族之后,如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后裔。孔子周游列国前,在鲁国仅任中都宰、大司寇等职,终因与季孙氏政见不合而离开,可见鲁国人才机制的封闭。

    nbsp然而,齐国的功利主义也埋下隐患。齐桓公晚年,重用易牙、竖刁等奸佞。易牙为讨好桓公,杀子烹羹;竖刁自宫以近君。管仲临终前劝桓公驱逐三人,桓公不听。桓公病重时,五公子争位,易牙、竖刁堵塞宫门,桓公身死六十七日不葬,尸虫出于户,霸业衰落。景公时期虽有晏婴辅政,却难挽颓势,最终被田氏取代,田成子nbsp“大斗出贷,小斗收”,收买民心,印证了nbsp“放于利而行,多怨”nbsp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鲁国的礼乐传统虽保文化正统,却因过于僵化,“三桓”nbsp专权,公室衰微。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瓜分公室土地,甚至祭祀时用天子之礼,孔子感叹nbsp“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最终鲁国被楚国所灭,留下nbsp“礼崩乐坏”nbsp的叹息。孔子正是看到两国的优劣,才提出nbsp“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nbsp齐国需借鉴鲁国的礼乐教化以补功利之弊,鲁国需革新僵化的礼制以达nbsp“道”nbsp的境界。

    nbsp二、齐变至鲁:功利与礼乐的调和

    nbsp齐国的变革潜力在于其务实精神,若能引入鲁国的礼乐教化,便可实现nbsp“齐一变至于鲁”。历史上,管仲的改革已显露这种调和的迹象。他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却不废礼乐,提出nbsp“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临淄设立nbsp“士乡十五”,让士阶层专司军事与教化,“使士之子恒为士”,士乡内nbsp“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形成浓厚的教化氛围。

    nbsp同时,管仲nbsp“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将百姓按职业划分居住区域,“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互不干扰。这种nbsp“士导于礼,民安于业”nbsp的治理模式,正是齐国吸收礼乐文化的体现。他还制定nbsp“三选”nbsp制度:乡长推荐贤能,官长考察试用,国君面试任命,既保留齐国nbsp“举贤”nbsp传统,又注入nbsp“孝悌”nbsp等礼乐标准。

    nbsp晏婴辅政景公时,进一步推动这种调和。他虽反对过度奢华,却重视礼仪的象征意义。景公想厚葬晏子,晏子力辞,说:“吾生也有涯,死也有涯,吾何以厚葬为?”nbsp他的住宅nbsp“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景公多次想为他换豪宅,晏婴婉拒:“臣先人居此,臣不足以嗣之,于臣足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nbsp却在外交场合坚守礼仪,出使楚国时,面对nbsp“狗门”nbsp之辱,以nbsp“使狗国者从狗门入”nbsp反讥,维护齐国尊严;在nbsp“晏子使楚”nbsp的典故中,楚王嘲笑齐人善盗,晏婴以nbsp“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nbsp巧对,指出nbsp“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既不失智慧,又合乎礼节。晏婴的nbsp“和而不同”nbsp思想,正是对齐国功利文化与鲁国礼乐文化的融合nbsp——“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种既讲实效又重原则的态度,为nbsp“齐变至鲁”nbsp提供了思想基础。

    nbsp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成为齐变至鲁的文化阵地。齐桓公(田氏代齐后)设立稷下学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曾在此讲学,将鲁国的礼乐思想传入齐国。孟子见齐宣王时,齐宣王问nbsp“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答nbsp“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巧妙将话题引向nbsp“王道”,提出nbsp“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nbsp孟子劝齐宣王nbsp“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将齐国的nbsp“富民”nbsp政策与鲁国的nbsp“教民”nbsp理念结合。他还为宣王讲nbsp“五十步笑百步”nbsp的寓言,指出nbsp“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将礼乐教化与生态保护结合。齐宣王虽未全纳,却也nbsp“愿安承教”,可见礼乐思想对田齐的影响。

    nbsp荀子在稷下nbsp“三为祭酒”,其思想更是齐鲁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肯定齐国的nbsp“礼法并施”,说nbsp“治之经,礼与刑”,又强调nbsp“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将礼视为法的根本。他游历秦国后,称赞其nbsp“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却认为nbsp“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原因在于秦国nbsp“无儒”,缺乏礼乐教化。

    nbsp荀子提出nbsp“王者之政”nbsp的标准:“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nbsp既吸收齐国nbsp“举贤”nbsp传统,又强调鲁国nbsp“教化”nbsp理念。这种评价,恰是孔子nbsp“齐变至鲁”nbsp思想的延续nbsp——nbsp仅有富国强兵不足以成王道,需辅以礼乐教化。

    nbsp汉代的叔孙通,将齐国的变通与鲁国的礼乐结合,为汉高祖制定朝仪,实现了nbsp“齐变至鲁”nbsp的当代实践。叔孙通原为秦博士,后归汉,见刘邦群臣nbsp“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便自荐nbsp“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nbsp他到鲁国征召儒生,有两生斥其nbsp“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其nbsp“鄙儒,不知时变”,最终征召三十人,结合秦仪与古礼,制定出新的朝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莫不振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刘邦感叹nbsp“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这种nbsp“与时变化,因时制宜”nbsp的礼乐革新,正是齐国精神对鲁国传统的有益改造。

    nbsp唐代的魏征,堪称nbsp“齐变至鲁”nbsp的典范。他出身河北巨鹿(古齐地),性格务实,却深通儒家礼乐。辅佐唐太宗时,既劝其nbsp“薄赋敛,轻租税”nbsp以富民(齐之务实),贞观元年,关中大旱,魏征建议nbsp“遣使赈恤,申理冤屈,除苛酷之法”,太宗从之,“民赖其利”。

    nbsp又谏其nbsp“居安思危,戒奢以俭”nbsp以修德(鲁之礼乐),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nbsp提出nbsp“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将功利目标与道德修养结合。太宗正是吸收这种思想,开创贞观之治,实现了nbsp“中国既安,四夷自服”nbsp的局面,印证了nbsp“齐变至鲁”nbsp的可行性。

    nbsp三、鲁变至道:礼乐传统的革新与升华

    nbsp鲁国的变革关键在于打破僵化的礼乐形式,注入nbsp“道”nbsp的精神内核nbsp——nbsp即nbsp“仁”nbsp为核心、“礼”nbsp为形式、“德”nbsp为根基的治理境界。孔子在鲁国的实践,已显露这种革新的曙光。他任中都宰时,“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将礼乐具体化、生活化。

    nbsp规定nbsp“六十者异食,五十者异饮,六十宿肉,五十宿粮,六十以上与肉,五十以上与粱”,根据年龄提供不同饮食;“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规范日常行为。一年后,“四方皆则之”,鲁定公问孔子:“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nbsp孔子答:“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nbsp任大司寇时,“堕三都”nbsp以强公室,叔孙氏堕郈,季孙氏堕费,孟孙氏守成,定公围成弗克,最终因三桓反对而失败,可见鲁国传统的顽固。但孔子并未气馁,转而致力于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将礼乐教化从朝堂推向民间。

    nbsp孔子晚年删订《春秋》,正是对鲁国礼乐传统的革新。他说nbsp“《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通过褒贬史事,赋予礼乐新的精神nbsp——“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nbsp强调礼的本质是敬,乐的本质是和,而非外在形式。

    nbsp《春秋》记载nbsp“郑伯克段于鄢”,不称nbsp“兄”nbsp而称nbsp“郑伯”,讥其失教;书nbsp“天王狩于河阳”,实乃晋文公召周天子,却讳言以存周礼。这种nbsp“微言大义”,正是对僵化礼乐的革新nbsp——nbsp礼不在形式,而在人心。这种nbsp“礼之本”nbsp的思想,为鲁国的变革指明方向:礼乐不应是束缚,而应是nbsp“道”nbsp的载体。

    nbsp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为nbsp“鲁变至道”nbsp提供理论支撑。他说nbsp“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将nbsp“道”nbsp归结为nbsp“仁”。针对鲁国nbsp“礼不下庶人”nbsp的弊端,提出nbsp“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将贵族礼仪推广为全民道德。

    nbsp他见梁惠王时,直指nbsp“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批判功利主义的危害;却也不废实务,主张nbsp“深耕易耨”“省刑罚,薄税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将礼乐教化与民生改善结合,这正是nbsp“鲁变至道”nbsp的路径nbsp——nbsp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民为本。

    nbsp荀子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nbsp“鲁变至道”。他认为nbsp“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强调nbsp“道”nbsp的实践性。针对鲁国礼仪僵化的问题,提出nbsp“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将礼仪的根基回归天地、先祖、君师,去除形式化的繁文缛节。

    nbsp他主张nbsp“化性起伪”,认为nbsp“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通过礼乐教化改造人性之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涂之人可以为禹”,普通人通过nbsp“学至乎礼而止矣”nbsp的修养,皆可达到nbsp“禹”nbsp的境界,为普通人通过修身达nbsp“道”nbsp提供可能,这正是对鲁国礼乐传统的革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汉代的董仲舒,融合齐鲁思想,构建nbsp“天人三策”,使nbsp“鲁变至道”nbsp在制度层面落地。他说nbsp“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将nbsp“道”nbsp神圣

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