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钓鱼不用大网,射鸟不射归巢的,是对nbsp“射艺”nbsp的节制;“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是对nbsp“书艺”nbsp的重视。这些nbsp“游于艺”nbsp的活动,使他的生活既充实又富有情趣,正如《论语?述而》所言nbsp“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nbsp“游于艺”nbsp的现代意义,在于nbsp“美育”nbsp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nbsp“以美育代宗教”,认为艺术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完善人格,这与nbsp“游于艺”nbsp的精神相通。当代人面临nbsp“内卷”“焦虑”,更需要nbsp“游于艺”nbsp的调剂nbsp——nbsp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乐、练习一种技能,在艺术的熏陶中放松身心,正如孔子在音乐中找到慰藉,我们也能在艺术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nbsp东晋的王羲之,“游于艺”nbsp的典范。他nbsp“袒腹东床”nbsp的洒脱,是nbsp“游”nbsp的心态;“临池学书,池水尽黑”nbsp的执着,是nbsp“艺”nbsp的追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nbsp的雅集,是nbsp“游于艺”nbsp的生动场景。这种在书法艺术中的涵泳,使他的人格更加完善,成为nbsp“书圣”。

    nbsp宋代的苏轼,“游于艺”nbsp的全才。他nbsp“诗、词、文、书、画”nbsp无一不精,“大江东去,浪淘尽”nbsp的词章是nbsp“游于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nbsp的画作是nbsp“游于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nbsp的书法是nbsp“游于书”。即使被贬黄州,仍能nbsp“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艺术中找到心灵的安顿,这种nbsp“游于艺”nbsp的境界,让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nbsp五、四者合一:君子人格的完整图景

    nbsp“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nbsp不是孤立的四件事,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志于道”nbsp是方向,没有道的指引,德、仁、艺便会迷失;“据于德”nbsp是根基,没有德的支撑,道、仁、艺便会虚空;“依于仁”nbsp是核心,没有仁的滋养,道、德、艺便会僵化;“游于艺”nbsp是调剂,没有艺的熏陶,道、德、仁便会枯燥。四者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正如《周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缺一不可。

    nbsp四者的递进关系,体现了修身的路径:先确立nbsp“志于道”nbsp的目标,再筑牢nbsp“据于德”nbsp的根基,然后秉持nbsp“依于仁”nbsp的核心,最后通过nbsp“游于艺”nbsp涵养性情。孔子的弟子曾参说nbsp“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种自省涵盖了德(忠)、仁(信)、艺(习),是对四者关系的生动实践nbsp——nbsp在日常反思中,让四者协同发展。

    nbsp四者的平衡是关键,偏废其一便会残缺。只nbsp“志于道”nbsp而不nbsp“游于艺”,会沦为nbsp“苦行僧”;只nbsp“游于艺”nbsp而不nbsp“志于道”,会沦为nbsp“玩物丧志”;只nbsp“据于德”nbsp而不nbsp“依于仁”,会沦为nbsp“伪君子”;只nbsp“依于仁”nbsp而不nbsp“据于德”,会沦为nbsp“滥好人”。孔子强调nbsp“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四者的平衡就是nbsp“中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恰到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宋代的朱熹,对四者关系有深刻阐释:“志于道,道者,人所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之类是也。据于德,德者,己之所独得于道者,如能尽父子君臣之道,是也。依于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盖道之体也。游于艺,艺则礼乐射御书数之谓,所以涵养性情,而游息焉者也。”(《论语集注》)他认为四者从nbsp“共由之理”nbsp到nbsp“独得之德”,再到nbsp“心之仁”,最后到nbsp“艺之游”,是从外到内、从理到情的完整修身过程。

    nbsp六、孔门弟子的践行:四者合一的生动案例

    nbsp颜回践行四者,以nbsp“仁”nbsp为核心。他nbsp“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是nbsp“志于道”nbsp的坚守;“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是nbsp“据于德”nbsp的表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是nbsp“依于仁”nbsp的推己及人;“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是nbsp“游于艺”(礼)的实践。孔子赞其nbsp“贤哉,回也!”,因其近乎四者合一的境界。

    nbsp子贡践行四者,以nbsp“艺”nbsp见长。他nbsp“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存鲁、乱齐、破吴、强晋”,是nbsp“游于艺”(言语)的成就;“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nbsp“据于德”(诚信经营)的体现;“夫子之墙数仞”(《论语?子张》)的比喻,是nbsp“依于仁”(维护师道)的表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是nbsp“志于道”nbsp的追求。子贡的四者践行,展现了nbsp“艺”nbsp对nbsp“道”nbsp的辅助作用。

    nbsp子夏践行四者,以nbsp“学”nbsp为径。他nbsp“文学”nbsp见长(《论语?先进》),“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nbsp“游于艺”(文学)的实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是nbsp“依于仁”nbsp的体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是nbsp“据于德”nbsp的表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是nbsp“志于道”nbsp的坚守。子夏的践行,证明nbsp“艺”nbsp的学习能通向nbsp“道”nbsp的追求。

    nbsp七、历史回响:从孔门到后世的修身传承

    nbsp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学者们对四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淳于髡nbsp“滑稽多辩”(艺),“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仁);孟子nbsp“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富贵不能淫”(德);荀子nbsp“劝学”(艺),“性恶论”(德),共同推动了四者的传播,使nbsp“志道、据德、依仁、游艺”nbsp成为士人的修身共识。

    nbsp汉代的太学,以nbsp“五经”nbsp为核心,培养nbsp“志于道”nbsp的人才;以nbsp“孝廉”nbsp取士,选拔nbsp“据于德”nbsp的官员;以nbsp“乡饮酒礼”nbsp教化,践行nbsp“依于仁”nbsp的精神;以nbsp“六艺”nbsp教学,涵养nbsp“游于艺”nbsp的情趣。这种教育体系,使四者通过官方渠道得以推广,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nbsp“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nbsp唐代的科举制度,虽以nbsp“诗赋”nbsp取士(艺),但仍强调nbsp“明经”(道)、“德行”(德)、“仁政”(仁),如韩愈nbsp“文以载道”,将nbsp“艺”(文章)与nbsp“道”(儒家之道)结合;柳宗元nbsp“永州八记”,以nbsp“艺”(散文)表达nbsp“仁”(民生关怀),使四者在科举时代仍保持平衡。

    nbsp宋代的书院教育,是四者传承的高峰。白鹿洞书院nbsp“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应nbsp“游于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应nbsp“据于德”;“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应nbsp“志于道”;“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应nbsp“依于仁”(《白鹿洞书院揭示》),使四者成为可操作的修身指南。

    nbsp八、当代践行:四者合一的现代意义

    nbsp在个人修身层面,四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志于道”nbsp表现为nbsp“确立人生理想”,如科学家nbsp“为真理献身”,教育家nbsp“为育人奋斗”;“据于德”nbsp表现为nbsp“坚守道德底线”,如商人nbsp“诚信经营”,官员nbsp“廉洁奉公”;“依于仁”nbsp表现为nbsp“关爱他人”,如志愿者nbsp“奉献爱心”,邻里nbsp“互助友爱”;“游于艺”nbsp表现为nbsp“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在艺术中涵养身心。四者的结合,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充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nbsp与四者高度契合。“志于道”nbsp对应nbsp“立德树人”nbsp的目标,培养有理想的人;“据于德”nbsp对应nbsp“道德教育”,培养有品德的人;“依于仁”nbsp对应nbsp“情感教育”,培养有爱心的人;“游于艺”nbsp对应nbsp“美育、体育”,培养有情趣的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nbsp“全人教育”nbsp理念,既重视学科知识(艺),也强调人格培养(德、仁),更注重理想教育(道),是四者在当代教育中的生动实践。

    nbsp在企业文化中,四者可转化为发展理念。“志于道”nbsp是企业使命,如nbsp“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海尔);“据于德”nbsp是企业伦理,如nbsp“诚信、责任”(同仁堂nbsp“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依于仁”nbsp是社会责任,如nbsp“公益捐赠、员工关怀”(腾讯nbsp“科技向善”);“游于艺”nbsp是企业文化,如nbsp“团队建设、艺术活动”,增强凝聚力。这种理念能让企业既追求利润,又兼顾道义,实现可持续发展。

    nbsp在社会治理中,四者可提供价值指引。“志于道”nbsp是nbsp“共同理想”,如nbsp“中国梦”;“据于德”nbsp是nbsp“道德规范”,如nbsp“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于仁”nbsp是nbsp“民生关怀”,如nbsp“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游于艺”nbsp是nbsp“文化建设”,如nbsp“非遗保护、艺术惠民”。四者的结合,能让社会既有序发展,又充满温情,实现nbsp“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nbsp九、永恒的修身路:不止于君子

    nbsp孔子的nbsp“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是君子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修身指南。它告诉我们:理想(道)不分大小,只要nbsp“志之”nbsp便有意义;品德(德)不分高低,只要nbsp“据之”nbsp便有价值;爱心(仁)不分远近,只要nbsp“依之”nbsp便有温度;情趣(艺)不分雅俗,只要nbsp“游之”nbsp便有滋味。这条修身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过程。

    nbsp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四者的践行者。屈原nbs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虽九死其犹未悔”(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仁),“纫秋兰以为佩”(艺);苏轼nbsp“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仁),“大江东去,浪淘尽”(艺);周恩来nbsp“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诗词、书法”(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四者合一的人格魅力。

    nbsp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志于道”nbsp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据于德”nbsp能让我们不随波逐流,“依于仁”nbsp能让我们不冷漠麻木,“游于艺”nbsp能让我们不枯燥乏味。正如孔子在杏坛上的教诲,四者的价值不在于完美实现,而在于不断追求。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既仰望星空(道),又脚踏实地(德),既心怀他人(仁),又悦纳自己(艺),便是在践行这条古老而常新的修身路,便是在续写中华文明的精神篇章。

    nbsp暮色中的杏坛,孔子的话语仍在回响。弟子们收拾竹简时,发现夫子的佩剑在余晖中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修身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四者合一,看似遥远,做则必成。这或许就是nbsp“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nbsp的终极意义nbsp——nbsp它不是悬在空中的教条,而是踩在脚下的路,每个人都能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完善的自己。

    喜欢。

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