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0年代大案系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北京邮电所劫案纪实:一个文艺青年的“抢劫试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吧,调整心态。”nbsp“犯罪的念头引诱着我,只是也让我看清明白自己的弱点:怯懦。”nbsp“该改变了,拿出勇气去改变……”

    nbsp据伟嘉自述,那罪恶的念头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年1月22日晚,他编完稿件已近午夜,躺在床上思绪翻涌:理想、父母的期待、朋友的厚望,与一事无成、经济拮据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他突发奇想,决定做一件“大事”来突破心理障碍,证明自己并非庸碌之辈。

    nbsp他选择了抢劫。

    nbsp那晚,他冷静地选定作案地点——熟悉的挂甲屯邮电所。他戴上手套,在一个撕开的信封背面写下那几行繁体字字句,又找出之前买的玩具手枪和一瓶硫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没有犹豫,没有阻碍,他一觉睡到天亮。

    nbsp在案情分析会上专案组刑警们逐渐勾勒出嫌疑人的特征:熟悉环境、避免出声可能是外地人、作案慌张应属初次、使用硫酸不符合常理、字条显示有一定文化……侦破方向从熟悉邮电所的人员入手,逐步扩大至排查使用繁体字的人员。

    nbsp正值春节,刑警们放弃休假,与邮局职工一起翻查60万张汇款单和包裹单,寻找繁体字签名。

    nbsp奇迹真的出现了。

    nbsp一张1997年3月11日从广东揭阳汇往海淀挂甲屯的汇款单引起了注意。附言栏写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公地道。”而取款人签名——“伟嘉”,正是繁体。

    nbsp刑警立即赶赴揭阳,汇款人李民称伟嘉是同学,常因经济窘迫向他借钱。伟嘉当时在《音乐生活报》工作,住在宣武区和平门外。

    nbsp2月18日,刑警来到报社编辑部。伟嘉正低头编稿,听到叫他名字,抬起头来,脸上掠过一丝惊惧,但很快恢复镇定。“我是文化人,从来不跟警察打交道。”他说得流畅,手却下意识地摸向大衣口袋。

    nbsp刑警迅速上前,从他兜里掏出一把玩具手枪。伟嘉强笑:“别紧张,那是我拿着玩的。”警察又从他柜子里搜出硫酸和黑色毛线帽。

    nbsp伟嘉沉默了。他把稿件整理好,对领导凄然道:“我本来是想当个好编辑的,看来现在不成了。”

    nbsp笔迹鉴定结果确认,抢劫字条上的字出自伟嘉之手。

    nbsp审讯中,他坦白了一切:冲进邮电所时手在发抖,看见钱掉在地上也不敢捡,生怕对方反抗、怕玩具枪穿帮……抢得4000多元后,他打车绕道回住处,直至数钱时心才稍稍安定。

    nbsp被戴上手铐押往看守所时,伟嘉哭了。

    nbsp在后来的交谈中,他说自己对不起朋友、对不起那两位营业员,甚至怕她们因此失业。他说自己是因为“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太重”,想要“突破自我”才走了极端。

    nbsp当被问及作为一名曾劝导他人的心理咨询员,为何自己却违法犯罪时,他无言以对。他的日记里有一句话或许可以作答:“很难说明我这个人,双重甚至多重性格在我身上互相揉和,不让我有一丝安宁。”

    nbsp唯一能走进他内心的,是一位名叫晓婕的女孩。她比他年长,是他视作知音的大姐姐。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向她吐露过内心深处蠢动的恶念。事发后,晓婕根本无法相信伟嘉会做出这种事。

    nbsp“他才华横溢,本来能成为最出色的记者,”她说,“如果他和我说了,我会帮他。”

    nbsp孤寂与清高最终害了他。恶念膨胀之时,无人提醒、无人拉他回头。

    nbsp在看守所里,伟嘉请晓婕送来《唐宋名家词选》和其他书籍,他给狱友讲文学知识,还负责编辑监区内的《自新小报》。稿件又一次堆在了他的床头——只是这一次,地点换了。

    nbsp一个本该有光明前途的年轻人,因一念之差,毁掉了所有。他说,如果当初心中有一点法律意识,或许就不会走到这里。

    nbsp恶梦醒来是清晨。但愿伟嘉能在彻悟之后,真正重塑自我。

    喜欢。

第275章 北京邮电所劫案纪实:一个文艺青年的“抢劫试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