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世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退耕还湖[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绍武七年,四月二十九,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六十七人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二百三十人赐同进士出身。」

    宣制毕,传胪官开始唱名,大殿上文武官员和诸进士屏息倾听。

    传胪官唱道:「第一甲第一名,王诩——」

    此言一出,跪在陛下的贡士们一片激荡。

    许多人频频回首,面露惊诧和不解。

    考官们更是悚然,怀疑自己送错卷子了。

    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岂止是他们,就连王诩本人,都浑身毛孔开张,一股热气直扑或脑勺,脸蛋立马从白皙变成了涨红。

    从倒数第一,变成第一,这是多么得让人激荡。

    三年一科,一科三百人。

    大明朝两京二十二省,三年出一个状元,皇帝钦点,金榜头名,传胪夸街,备极尊荣。

    接下来的名次,他都没能听到。

    从皇城长安左门到东四牌楼,双脚不能着地似的,到处都有人簇拥哄抬,触目皆笑脸、耳边尽谀词,晕晕乎乎,无法澹定。

    一路上的喜闹自不必提,三年一届的状元郎是京城士民们最津津乐道的。

    虽然后世都说,状元无用,言语没几个入阁为首辅的,但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据调查,明朝九十个状元,官至大学士入内阁或非大学士入阁的,前后有胡广、马愉、彭时等17人,占到状元总数的19.1%。

    近一半状元为***,或六部尚书、侍郎。

    可以说,状元前途之远大,让人羡慕。

    翌日,内廷开始刊印殿试廷策文卷,然后就刊发天下。

    一瞬间,殿试情况被人所共知,舆论哗然。

    谁都没有想到,进入殿试后,竟然还有附加题。

    消息从北京,如风一般的蔓延至天下。

    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有一座书院,天下闻名。

    其唤作白鹿洞书院。

    唐时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头白鹿,所以叫白鹿洞,后来朱熹在此为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其后,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在明朝,朱元章重视社学,鼓励官学,轻视属于私学性质的书院。

    嘉靖、万历时期,官场腐败,思想大发展,尤其是王阳明提倡书院,走到哪里就开学讲课。

    可惜,朝廷对于异端思想格外的警惕,结党营私分外压制,屡次禁学,在张居正时期,「诏毁天下书院」。

    当然,天启年间的力度更强,九千岁魏忠贤直接下诏毁天下东林书院。

    「今科廷策出来?」

    「是广东人?奇怪了——」

    「竟然不是我们江西吉水?可恶啊!」

    一群书生聚拢在院中,一个个身着?衫,头戴方巾,最次的也是个秀才,口不择言的议论起来。

    「咦——」忽然,某个消息灵通的,直接拿到了从北京城刊发的廷策。

    「竟然有附加题?」

    「九章算术题?该死的,如此简单,我要是去早就应该中了。」

    两道算术题,一道地理题,让众人愤慨不已。

    仿佛他们入了北京城,就能中进士一样。

    「咳咳——」忽然,身着青衫的先生走过来:「都坐下,我有要事说。」

    说着,他摊开怀中的书,开口道:「今科殿试,状元郎之所以独占鳌头,就是因为做了几

    道附加题。」

    「想必你们都知道,第三题甚难,唯有状元写出,陛下龙心大悦,特此点为状元。」

    「而若在之前,他可是三甲之列——」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那先生,八股也就罢了,殿试不为策论吗?」

    有的书生忍不住道。

    「今上重附加,策论就不提。」

    先生摇头晃脑:「你们将要考取举人,亦或者将要入京参加会试,此等变化不得不察觉,莫要疏漏——」

    众书生点点头。

    书院的兴起,一开始都是因为思想变化,如宋朝的理学,明朝的心学,但到了后期,书院就成了高级补习班。

    到了后期,逐渐演变成了结党营私的工具。

    东林党,不就来自于书院吗?

    换句话来说,要么关系到位,学问八股极其精通,不然根本就进不去书院。

    学堂议论纷纷,而在后方,山长(校长)王世镜,在着名景点思贤台,会见了九江知府。

    「府台大驾光临,实乃稀客,稀客啊!」

    面对九江知府,王世镜却一点也不给面子,冷冷地拱了拱手。

    他也有这个资本。

    作为天下瞩目的白鹿洞书院山长,他甚至能跟江西巡抚称兄道弟,学生遍布江西,这股势力堪称庞大。

    对此,九江知府齐靖只能苦笑道:「王兄,不就是没答应重修书院吗?何至如斯?」

    「你也是知道,鄱阳湖最近干涸的厉害,朝廷要求我将精力踏平那些私田,恢复旧况,实在对书院无能为力。」

    白鹿洞书院三百余间建筑,鼎盛时期能容纳三千人就学,规模极其庞大,但时久境迁,世事沧桑,建筑恢复不及三成。

    为了生存,白鹿洞甚至进一步官学化,邀请府司推官主持洞务,但只不过是监督罢了。

    就算是如此,半官学的地位,就能理直气壮的要求朝廷支援,重修学院。

    王世镜闻言,不由一愣:「据我所知,鄱阳湖广阔无垠,近些年虽然有所干旱,但所幸其田开辟能生养百姓,何来踏平修复?」

    齐靖则无奈道:「工部下发的章程,说是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如今要是贪恋土地,几个月后就是一场滔天大水。」

    「到时候恐怕就要殃及半个江西了。」

    「踏平私田,就是要涵养水源,大水来时也好有去处。」

    王世镜一愣,觉得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府台何来我这?」

    「白鹿洞的学田,可不在鄱阳湖。」

    「学田虽然不在,但学子在阿!」

    齐靖端正道:「某区区一介知府,论在江西之影响,不及山长半分。

    如今鄱阳湖附近民众士绅,趁着今夏干旱,开垦了数万顷私田,在下有心无力,只能让山长呼吁了。」 <

第九章退耕还湖[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