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世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钢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没办法,草原此时依旧在北元的统治之下,依旧维持着一个整体。

    朱棣的北伐屡次无功而返,就是最好的明证。

    而如今,有了罐头之后,军队就能进行长时间的行军,不怕缺粮,草原的危险就少了大半。

    这时候,即使是迷路了,罐头在手也不慌。?

    袭击满清,正当其时。

    心中定下了计策,但朱谊汐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自然就没了冲动,三思而行是一定的。

    就如同曾英奏报的那样,满清二十万大军,非十万京营难以克制,必须小心再小心,不然就是又一场土木堡了。

    “罐头有了,如今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契机——”

    呢喃着,朱谊汐放下了冲动。

    他等得起。

    甚至,再等几年也无妨,正好可以让太子随军,积攒一些威望。?

    如今的太子稚嫩反而不合适。

    这般想着,朱谊汐不由得感叹:“我还是疼爱儿子呀!”

    当然,儿子太多,难免就只能挑重点来看顾,太子肯定是重点。

    心中有了计较,朱谊汐离开没了往日的闲适,开始四处巡查起来。

    如果北伐,那么最要紧的莫过于战马了。

    不过如今有漠南地区,广阔的牧马地任人挑选,甚至兵部都没有常设的养马场。

    “京营和边军中,约莫畜养着十万批战马,其中京营就在有四万头左右,还有十来万的驽马……”?

    “京营保养兵部只在西山脚下,设了一练马地,约莫万头战马在操训,基本上都来自于绥远、察哈尔收来的马儿,训练半年后,再下发京营和边军……”

    换句话来讲,辽阔的漠南地区,已经成为了朝廷的战马来源,根本就不需要故意畜养,只是要购买即可。

    这样一来,朝廷的成本就大为节省,什么化耕地为草场,什么鼓励养马等,通通都不需要了。

    虽然牧民们不爱养马,更乐意养牛,但马儿的价格更好,而且还免税,战马的拥有量自然倍增。

    “如今在市面上,富庶人家,总有马儿来来车,别的不知晓,但举人总是要有马车的。”

    羊乐消息广泛,这时候陪笑着。

    “一匹战马,市价多少?”皇帝随口问道。?

    “好让爷知晓,这普通的马儿当值三五十块银圆。”羊乐轻声道:“能抵得上两头牛了。”

    “上好的战马,得百来块。”

    “不错。”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心情愈发的高兴。

    有市场才会让牧民有动力养马,不然的话在战争消弭的漠南,娇贵又吃得多的马儿,谁愿意养?

    “走,去遵化瞧瞧。”

    朱谊汐随口吩咐着。?

    很快,一行人就乘上了铁轨马车。

    早在去年朝廷建成了北京至遵化的铁轨,如今还在往北修准备连同山海关。

    之所以绕点到遵化,莫过于其地位了。

    遵化,也就在唐山附近,不仅在后世乃炼铁中心,在明清时代,就已经是最大的冶铁所在。

    没办法,条件得天独厚,又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地界,自然是受到朝廷瞩目。

    所以修建的铁轨,主要是为了运输铁料,人走的并不多。

    皇帝一行人只用了三个时辰,就抵达京遵化,两地相隔三百里。?

    换句话来说,铁轨马车的时速已经达到了五十里。

    看上去速度很高,但普通的马车在官道上,一个小时也能走三十里,五十里实在不快,就像是后世电动车的速度。

    不过,为了安全也是情有可原的。

    抵达遵化时,天空好似变了个颜色,一根根高炉烟囱直插云霄,排出了一管管黑烟,似乎将云儿都染黑了太阳都没了光彩。

    说来也好玩,在遵化的官营铁厂,如今也不过一处,产量也不高,九成九的铁都是民营铁场生产的。

    兵部的人也不傻。

    官办的铁场价格贵,质量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民间又便宜又好的铁。?

    民进官退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就算是官窑,也是服务内廷的,从不售卖。

    除了铁场,瓷场,绸缎场等,也都是如此,民进官退,朝廷只是采购监督罢了。

    更不要说,像是酿酒,茶叶等,大明朝三百年来就没插手过。

    这就是明初制定的让利于民。

    所以,相较于宋朝,明朝的酒、茶,醋等,一直很便宜,普通百姓也能吃喝得起。

    朱谊汐也没有心思重新施行官办。?

    想想那些国企就知道了,二十一世纪了都止不住,更何况如今?

    不过,虽然国营官办的铁厂甚少,但是收税衙门却是有的,直接出炉就收钱,实在是方便。

    商税司驻遵化的主事忙不迭上来问安。

    听得皇帝垂询,他小心道:“启禀陛下,遵化的铁场大小有一百三十九中,小半都是朝中勋贵开的。”

    “臣收税,一般按照高炉来收,一天只能冶炼一炉,约莫三千来斤,所以征收三块银圆。”

    “遵化高炉六百七十座,每日能块,每月能收六万块银圆。”

    “也就是说,每斤铁收一文钱?”?

    皇帝心中一算,倒是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他们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心算。

    “这也不高,市面上一斤生铁五文至十文不等。”

    朱谊汐实际上却也算出,其一个月竟然产出六千万斤,也就是三万吨。

    放在后世这是随便个钢铁厂都能产出,但在现如今,却是极其夸张的数字。:???

    他曾经看过一篇史料,福建一省的年产量,也不过三万吨罢了,而遵化一个月就达到了。

    高炉煤炭炼铁,果然是不可小觑。?

    如今高炉普及天下,怕是整个大明的生铁产量,起码得翻个五六倍吧!

    “陛下英明。”主事恭维道:“也正是因为税低,故而百姓才用得起铁来,如今市面上一把锄头也才十五文呢,

    据老人说,前明时,一把锄头少说要二三十文,如今这盛世光景,历年来未有的。”

    “熟铁不收吗?”皇帝摆摆手,马屁他听多了。

    “臣等在遵化,不过寥寥十余人,铁场众多,实在看顾不过来,故而就一律以生铁收之……”

    “嗯!”

    皇帝不置可否。?

    “生铁大概用途你知道吗?”

    “许多是修铁轨,另外则是造农具,如犁,锄头一类的,其余的就是给朝廷修建甲胃。”

    果然,铁轨的修建,促进了铁产量的飙升。

    市场决定产量。

第五章钢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