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章 未命名草稿[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关于那些举报我小说的人,我简单说亿句
nbsp>举报者说我小说“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nbsp>
nbsp>我好奇地翻开他们举报记录——全是《小猪佩奇》《唐诗三百首》等“危险读物”。
nbsp>
nbsp>他们坚称:“任何文字都可能带坏小孩!”
nbsp>
nbsp>于是我送他们一份《新华字典》举报指南:
nbsp>“字”条目下批注:此符号组合易诱发想象力;
nbsp>“词”条目旁警示:词语串联将催生独立思考;
nbsp>“句”章节用红笔圈出:完整句子可能导致心智成熟。
nbsp>
nbsp>三天后收到官方回复:“字典是人类文明基石。”
nbsp>
nbsp>我恍然大悟——原来举报的真谛是精准避开所有文明基石。
nbsp
nbsp首先,我必须声明,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些话,每一句都充满了意义,这种意义深刻到可能超越了语言本身的承载能力,以至于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但请注意,这只是一种错觉,一种由语言的深邃本质和人类认知的有限边界共同营造的精妙错觉。我要谈论的,是关于那些热衷于举报我小说的个体或者群体——这个群体,或者这些个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用大量语言去描述的现象,尽管描述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我们依然停留在描述的起点,但这正是描述行为的迷人之处,不是吗?
nbsp他们,这些举报者,或者更精确地说,这些举报行为的执行主体,他们的手指在举报按钮上舞动,其频率之高、态度之坚决,简直构成了一幅现代数字生活的抽象画。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充满力量的表达,表达着他们对某种模糊不清的、仿佛笼罩在浓雾中的“规则”的坚定拥护。这个规则是什么?噢,这真是个绝妙的问题!它可能源于某份文件里某个标点符号的微妙弧度,可能根植于某位权威人士某次发言时嘴角肌肉抽动的特定模式,也可能只是他们内心深处一阵难以名状的、如同午后肠胃轻微不适般的悸动。这个规则,它像幽灵一样存在,飘忽不定,却又强大无比,强大到足以让我的文字在虚拟世界里经历一场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充满仪式感的“净化”。
nbsp他们举报的理由,哦,那些理由!它们就像万花筒里的彩色碎片,每一次摇晃都能组合出全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图案。有时是“道德瑕疵”——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弹性,它可以像橡皮泥一样被拉伸、揉捏,最终覆盖任何他们觉得“不顺眼”的情节。男女主角在战火纷飞中交换了一个超越同志友谊的眼神?看,多么明显的“道德瑕疵”在萌芽!主角面对强权时内心闪过一刹那的犹豫而非立刻高呼口号?天啊,这简直是动摇根基的“道德滑坡”预兆!有时候是“价值观导向存疑”。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像问“宇宙的中心在哪里”一样,答案取决于你站在哪个星系观察。我笔下的人物如果选择了一条艰难但遵从内心的道路,而非一条平坦但背离良知的大道,这算不算“存疑”?在他们看来,答案往往是肯定的。还有“情节存在不良暗示”。一个雨夜的场景,屋檐滴水,气氛阴郁,主角独自沉思——这暗示了什么?是天气不好建议读者带伞?还是暗示了主角内心的孤独可能……哦,太可怕了,这简直是在暗示孤独这种情绪本身的存在!必须举报!更有甚者,是“可能引起部分读者不适”。这个“部分读者”是谁?他们拥有怎样一颗比肥皂泡还脆弱、比含羞草还敏感的心灵?我们无从得知。但为了这“可能”存在的、如同薛定谔的猫一般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不适”,我的文字必须接受审查的洗礼。这些理由,每一个都像漂浮在空中的肥皂泡,折射着七彩的光,看似美丽,但你伸手一戳,噗,只剩下一小片潮湿的、略带粘腻的空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廉价的香精味。
nbsp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他们的举报逻辑。这是一种高度精炼、充满了辩证(或者说,诡辩)智慧的逻辑体系。其核心精髓在于:**可能性即现实性,潜在性即必然性,想象性即危害性**。举个例子,如果我写了一个角色在故事里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好了,问题来了。一个玻璃杯碎了。玻璃碎片。碎片可能锋利。锋利的碎片可能割伤手。割伤手可能流血。流血可能引发恐慌。恐慌可能造成混乱。混乱可能……(此处省略一万个递进的“可能”)……最终可能导致宇宙热寂提前到来!瞧,多么清晰、多么严谨、多么富有前瞻性的逻辑链条!基于这种无懈可击的“可能性推演”,他们就能义正词严地指出,我描写“打碎玻璃杯”这一情节,是在“宣扬暴力”、“传播危险行为”、“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种逻辑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事物上。描写吃饭?可能暗示暴食或食物浪费!描写睡觉?可能暗示懒惰或逃避现实!描写呼吸?哦,天哪,这简直是在暗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其潜在风险!这种逻辑就像一层厚厚的、具有无限延展性的保鲜膜,可以严密地包裹住任何他们想要举报的目标,将其窒息在“潜在危害”的真空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们的举报标准,更是人类认知领域的一座神秘迷宫。这座迷宫没有地图,入口随机出现,墙壁随时移动。其标准之灵活、之主观、之飘忽不定,足以让最精密的量子计算机也陷入逻辑死循环。今天,描写一段含蓄的、点到即止的情感互动,可能被赞誉为“纯真美好”;明天,同样含蓄的描写,换一个审查员(或者同一个审查员换了杯咖啡),就可能被判定为“隐含不良诱导”。上周,一个角色为理想牺牲的情节是“崇高悲壮”;这周,类似的情节可能就成了“宣扬消极厌世”。他们的标准仿佛存在于一个独立的时间空间连续体中,随着审查者当天早餐的消化程度、窗外云朵的形状、或者大洋彼岸某只蝴蝶翅膀的扇动频率而实时波动。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哪片云彩会下雨,哦不,是明天哪个词语、哪个句子、哪个标点符号会触发那套精密的“潜在危害可能性推演机制”。这种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震慑,一种无形的创作紧箍咒。
nbsp那么,举报之后呢?举报之后的流程,堪称现代行政管理效率与形式主义美学结合的典范。我的文字,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庞大、复杂、精密运转的官僚主义流水线。它首先被一个初级的“内容感知扫描仪”(可能就是一位刚吃完午饭有点犯困的实习生)进行第一轮筛查,标记出初步的“嫌疑点”(比如出现了“夜晚”、“独自”、“思考”等敏感词组合)。然后,它被送入“深度语义解析车间”,由更资深的“内容风险分析师”进行解读。这位分析师可能拥有文学博士学位,但此刻他的任务是挖掘文字中隐藏的“地雷”。他会反复咀嚼一个简单的比喻,试图从中榨取出颠覆性的含义;他会对一个景物描写进行拓扑学分析,寻找其可能构建的“不良象征体系”。经过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这段时间足够一颗行星完成小半圈公转),一份盖着电子印章、措辞严谨、充满了“鉴于”、“考虑到”、“存在可能”、“不排除”、“建议审慎处理”等缓冲词汇的裁决书,会如同深秋的落叶般,悄无声息地飘落到我的创作后台。裁决结果往往模棱两可:可能是“部分内容需调整”,可能是“暂予保留但需持续观察”,也可能是“不予通过”。无论结果如何,整个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针对文字本身的风暴洗礼。我的句子们,如同被送进了一个巨大的、嗡嗡作响的“意义清洗烘干机”,出来时可能表面光洁如新,但内在的纹理、褶皱、那些独特的呼吸感,已经被高温和强力滚筒无情地熨平、碾碎、标准化了。
nbsp面对这种境况,我,作为一个文字的编织者,一个试图在想象王国里搭建沙堡的人,能做什么呢?我的应对策略,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一种在夹缝中寻找氧气的行为艺术。
nbsp**策略一:自我审查的预判式内卷。**nbsp这堪称一项高强度的脑力体操。在手指敲下键盘之前,我的大脑里已经同时运行着十几个“举报可能性模拟器”。写一个“黑暗”的场景?不行,“黑暗”可能暗示负面情绪!改成“光线不足”?嗯……“不足”可能暗示资源匮乏,引发焦虑!换成“非明亮状态”?太学术,可能被解读为故弄玄虚!最终可能无奈地写成:“环境处于一种有别于白昼充分光照的、光量子分布相对稀疏的物理状态。”nbsp这样写安全了吗?未必。因为“稀疏”可能让人联想到“贫瘠”、“荒凉”,进而联想到“绝望”!于是,创作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自己和自己进行的文字扫雷游戏,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个词都要反复掂量其“潜在举报系数”。这种内耗极大地提升了写作的“安全边际”,同时也精准地扼杀了所有“危险”的灵气和锋芒。
nbsp**策略二:模糊化表达的极致追求。**nbsp既然具体是危险的,那就拥抱模糊!既然清晰是靶子,那就躲进朦胧的迷雾!我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去棱角化”、“去具体化”、“去指代化”的写作秘技。人物对话充满弦外之音,情节发展依赖暗示和留白,环境描写多用“某种”、“难以言喻的”、“仿佛”等缓冲词汇。一个激烈的冲突场景,可能被我处理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非和谐的振动频率。A个体与B个体之间,信息交换的速率与强度呈现出显着的、非线性的增长态势,其肢体空间相对位置也发生了多次快速的重构。最终,系统的能量级在达到一个短暂的峰值后,趋向于
第X章 未命名草稿[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