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nbsp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某个清晨,晨雾还未散尽,弟子们围坐在露水沾湿的蒲席上。子贡见夫子凝视着远处的泰山,腰间的佩剑随着呼吸轻轻起伏,便轻声问:“君子修身,当以何为要?”nbsp孔子转过身,晨光透过他的发丝,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nbsp这十二字如北斗七星,为君子的修身之路指明了方向nbsp——“志于道”nbsp是确立人生的终极追求,“据于德”nbsp是筑牢品德的根基,“依于仁”nbsp是秉持爱人的初心,“游于艺”nbsp是涵养生活的情趣。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从孔门弟子的践行到当代人的修行,这条nbsp“志道、据德、依仁、游艺”nbsp的道路,始终是中华文明中修身养性的康庄大道。

    nbsp一、志于道:人生的终极追求

    nbsp“志于道”nbsp的nbsp“志”,是nbsp“心之所向”,《说文解字》“志,意也”,意为nbsp“坚定不移的追求”;“道”nbsp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nbsp“道”nbsp是超越生死的终极真理。孔子的nbsp“志于道”,不是空泛的玄想,而是对nbsp“天下有道”nbsp的执着追求nbsp——“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种nbsp“道”nbsp包含着社会和谐、人性完善的理想,是君子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nbsp春秋时期的nbsp“礼崩乐坏”,使nbsp“志于道”nbsp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左传?昭公三年》记载nbsp“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百姓承受着沉重的剥削;《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控诉权贵的专横;《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现实让孔子深知,唯有重建nbsp“道”nbsp的秩序,才能挽救乱世。他周游列国nbsp“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正是nbsp“志于道”nbsp的生动体现。

    nbsp孔子nbsp“志于道”nbsp的具体表现,是对nbsp“仁道”nbsp的推行。他说nbsp“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认为nbsp“道”nbsp就蕴含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nbsp是nbsp“道”nbsp的核心。在陈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nbsp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种在困境中对nbsp“道”nbsp的坚守,比顺境中的高歌猛进更显珍贵nbsp——nbsp就像在黑夜中行走的人,即使看不到终点,也不熄灭手中的火把。

    nbsp“志于道”nbsp的本质,是对nbsp“意义”nbsp的追寻。《论语?先进》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nbsp“各言其志”,子路愿nbsp“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愿nbsp“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愿nbsp“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皙nbsp“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独赞曾皙,因为这种nbsp“与道合一”nbsp的境界,正是nbsp“志于道”nbsp的最高体现nbsp——nbsp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契合。

    nbsp战国时期的孟子,将nbsp“志于道”nbsp发展为nbsp“大丈夫”nbsp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周游列国,“说齐宣王、梁惠王”,虽nbsp“迂远而阔于事情”,仍nbsp“欲以其所知,改造世界”(钱穆语),这种对nbsp“仁政之道”nbsp的执着,是对孔子nbsp“志于道”nbsp的最好继承。

    nbsp宋代的张载,以nbsp“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誓言,将nbsp“志于道”nbsp推向新的高度。他nbsp“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即使nbsp“仕宦不遂”,仍潜心研究nbsp“气本论”,试图为nbsp“道”nbsp找到宇宙论的根基,这种nbsp“为道献身”nbsp的精神,与孔子nbsp“朝闻道,夕死可矣”nbsp一脉相承。

    nbsp二、据于德:品德的坚实根基

    nbsp“据于德”nbsp的nbsp“据”,是nbsp“凭借”“依托”,《说文解字》“据,杖持也”,意为nbsp“如拄杖般依靠”;“德”nbsp是nbsp“道的体现”,《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nbsp是内化于心的品德,是nbsp“道”nbsp在个体身上的显现。孔子的nbsp“据于德”,是将nbsp“道”nbsp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如nbsp“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使nbsp“道”nbsp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nbsp“德”nbsp与nbsp“道”nbsp的关系,如同体与用nbsp——“道”nbsp是本体,“德”nbsp是功用;“道”nbsp是根源,“德”nbsp是显现。《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孔子强调nbsp“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好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力气,而是驯良的品性,正如君子值得称道的不是才能,而是高尚的品德。“据于德”nbsp就是让品德成为人生的基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nbsp“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孔子nbsp“据于德”nbsp的具体实践,体现在日常言行中。他nbsp“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是对他人的体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是对君臣关系的坚守。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都是nbsp“德”nbsp的体现,正如《礼记?中庸》所言nbsp“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品德的根基就在日常的点滴中。

    nbsp“据于德”nbsp的反面,是nbsp“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原看似nbsp“好好先生”,实则nbsp“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坚定的品德立场,是破坏品德的nbsp“盗贼”。孔子批评这种人nbsp“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强调nbsp“据于德”nbsp必须有原则、有坚守,不能随波逐流。

    nbsp汉代的苏武,“据于德”nbsp的典范。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便nbsp“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便nbsp“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这种对nbsp“忠德”nbsp的坚守,使他成为nbsp“据于德”nbsp的千古楷模,正如孔子所言nbsp“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nbsp明代的方孝孺,“据于德”nbsp而殉道。朱棣发动nbsp“靖难之役”nbsp夺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nbsp“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nbsp最终被nbsp“诛十族”(《明史?方孝孺传》)。他坚守的nbsp“忠德”nbsp虽有时代局限,但其nbsp“宁死不屈”nbsp的品德,正是nbsp“据于德”nbsp的刚烈表现。

    nbsp三、依于仁:爱人的初心秉持

    nbsp“依于仁”nbsp的nbsp“依”,是nbsp“依靠”“凭借”,《说文解字》“依,倚也”,意为nbsp“如倚仗般信赖”;“仁”nbsp是nbsp“爱人”(《论语?颜渊》),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nbsp这种nbsp“爱”nbsp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nbsp“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是nbsp“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依于仁”nbsp就是让nbsp“爱人之心”nbsp成为行为的指南,无论对待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心怀善意。

    nbsp“仁”nbsp是nbsp“德”nbsp的核心,“据于德”nbsp最终要落实到nbsp“依于仁”。孔子说nbsp“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心,礼乐便成了空洞的形式。“依于仁”nbsp强调nbsp“仁”nbsp是内在的情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起点,由此推展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最终达到nbsp“仁者爱人”nbsp的境界。

    nbsp孔子nbsp“依于仁”nbsp的具体表现,充满温情。他见nbsp“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非财物;弟子颜渊去世,他nbsp“哭之恸”,说nbsp“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是真挚的痛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乡党》),是对丧家的体恤。这些行为没有刻意的表演,而是nbsp“仁心”nbsp的自然流露,正如《论语?子罕》所言nbsp“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仁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入体会。

    nbsp“依于仁”nbsp的实践,面临nbsp“爱有差等”nbsp的现实。孔子不主张nbsp“兼爱”(如墨子),而是nbsp“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从亲人到民众再到万物,爱的程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nbsp“仁”。宰我问nbsp“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批评他nbsp“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强调nbsp“依于仁”nbsp要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才能推己及人。

    nbsp唐代的杜甫,“依于仁”nbsp的诗人。他nbsp“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慨,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愿,是nbsp“己欲立而立人”nbsp的仁心;“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nbsp的牺牲精神,更是nbsp“依于仁”nbsp的极致表现,正如孟子所言nbsp“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nbsp宋代的范仲淹,“依于仁”nbsp的名臣。他nbsp“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nbsp“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试图改善民生;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nbsp“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保护百姓免受潮灾(《宋史?范仲淹传》)。这种nbsp“以天下为己任”nbsp的仁心,是nbsp“依于仁”nbsp在政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四、游于艺:生活的情趣涵养

    nbsp“游于艺”nbsp的nbsp“游”,是nbsp“从容涵泳”,《说文解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nbsp“自在嬉戏”;“艺”nbsp指nbsp“六艺”——nbsp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是古代君子的必备技能。孔子的nbsp“游于艺”,不是功利的技能训练,而是nbsp“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nbsp之外的生活调剂,是nbsp“玩物丧志”nbsp的反面,通过艺术与技能的熏陶,涵养性情、完善人格。

    nbsp“游于艺”nbsp的nbsp“游”nbsp字,强调心态的自由。孔子nbsp“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不是被音乐控制,而是nbsp“游”nbsp于音乐之中,享受艺术的熏陶;他nbsp“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若对方唱得好,必请再唱一遍,然后和声,这种从容的态度,正是nbsp“游”nbsp的体现。“游于艺”nbsp让君子在紧张的修身之外,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滋养。

    nbsp“六艺”nbsp各有其修身功能:“礼”nbsp规范行为,“乐”nbsp调和情感,“射”nbsp培养专注,“御”nbsp训练协调,“书”nbsp提升表达,“数”nbsp锻炼思维。孔子说nbsp“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经》能激发情感,礼仪能确立人格,音乐能完善修养,可见nbsp“艺”nbsp是修身的重要辅助。“游于艺”nbsp就是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使身心和谐、人格完善。

    nbsp孔子nbsp“游于艺”nbsp的具体实践,丰富多彩。他nbsp“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与弟子讨论志向时弹奏瑟;“钓

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