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辽国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5章 皇权大集中,利益纷争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巴拉小说]https://m.bala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胡惟庸一案毕,朱元璋渐废丞相之制,增设内阁。内阁与中书省、六部,相互制衡。

    nbsp内阁掌票拟之权,可对诸事提出处理意见;中书省承上启下,负责诏令传达与政务协调;六部各司其职,主管各类具体事务执行。

    nbsp内阁之议,需经中书省审度,六部依诏令而行,若觉内阁之策有失,六部可通过中书省反馈。

    nbsp中书省虽能协调,却无最终决策之权,内阁亦难独断,六部非奉旨不得擅行,三者相互掣肘,形成制衡。

    nbsp如此一来,皇权得以高度集中。

    nbsp政令皆出自上,臣下相互牵制,难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皇权稳固,朝廷大政可依帝王心意推行,然亦对帝王理政能力要求极高,稍有不慎,易致决策失误,且因臣下权力受限,部分政务处理或效率不彰。

    nbsp自兹,朱元璋因除胡党,皇权归一,得以稍享清闲。

    nbsp朱元璋遂得诸多闲暇,悉心栽培朱雄英;与此同时,朱标亦深入涉足朝堂诸事之决策。

    nbsp然此诸般情状,于吕氏目中,渐生无尽绝望之意。

    nbsp雄英竟屡为朱元璋携至朝堂,于百官之前现身。

    nbsp于皇帝御前奏对听政,此中政治之意蕴,不言而喻。

    nbsp若无意外,朱元璋、朱标与朱雄英三代,可谓三龙同朝。

    nbsp允炆应吕氏所求,已然勤勉竭力,尽己本分,然终难获朱元璋青睐。

    nbsp虽大本堂诸先生对朱允炆赞誉颇多,然亦不过如此。

    nbsp传统士林学派,见当下辽东新学渐占上风,遂暗助朱允炆。

    nbsp此情形令吕氏觉有机可乘。

    nbsp然吕氏面前横亘一大难题,若朱标顺遂登基,朱雄英因乃嫡子,且身后有常家势力相撑,势必被立为太子。

    nbsp朱雄英身后之常家,乃军功世家,一门双国公、三侯爵,这般势力,大明之内,孰能与之抗衡?

    nbsp且常家握有实在兵权。常遇春虽已隐退,然常孤雏位居辽国公,执掌辽东军政大权,辽东军亦是大明现下最为精锐之师。

    nbsp单辽东一地之财富,便已可抵大明财富之四分之一。

    nbsp如此筹码在握,众人皆苦思无计,不知何以将朱雄英拉下。

    nbsp且常家与皇室交结甚深,太子妃乃常家之女,辽国公常孤雏之妻又是公主。这般紧密关联,其地位稳如磐石,难以撼动。

    nbsp即便如此,朝堂之中,仍有诸多出身传统士林之官员,屡屡挑辽东之错,又暗自盛赞朱允炆德行俱佳。

    nbsp既此辈传统士林官员择而助朱允炆,自当抑朱雄英。

    nbsp缘朱雄英之念深受辽东熏陶,故诸般传统士林官员亦常訾议朱雄英之言行。

    nbsp朱元璋洞悉此辈官员之图谋。然其并不着忙,且容彼等折腾些时日。

    nbsp且此辈官员屡欲废辽东特别行政区之待遇,意图插手其间,既分其利,又将辽东拆解瓜分。

 &

第345章 皇权大集中,利益纷争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